「區建公、謝熙、卓少衡以及黎一鳴老師基本總括了香港二十至八十年代書法發展。」在現今世代看來,書法與日常生活貌似分割,但若我們仔細觀察街上的招牌,仍會發現不少是書法字的舊招牌。這些作品大多是區建公、謝熙、卓少衡與黎一鳴四位老師的墨寶。

HK01報導全文

書法愛好者黃宣游眼見疫情期間大批書法招牌被拆卸,於是開啟「墨跡」計畫,重點研究四位書法家的翰墨痕跡,並集結成《香江墨跡——構築香港的書法》一書。寫作過程間,黃宣游透過訪談和研究查實四位生平事蹟,釐清不少坊間訛傳,亦填補了香港商業書法應用的歷史空白。


《香江墨跡——構築香港的書法》
黃宣游 著
開度:150mm x 300mm,配備精裝書盒
定價:$980

按此線上購買

相關文章

Skip to content
【設計手記】「墨跡」團隊分享:一本好書是如何鍊成的?
由「墨跡」發起人黃宣游與其團隊所著的《香江墨跡——構築香港的書法》榮獲第35屆「香港印製大獎」全場大獎及多個獎項。獎項除了是對書籍本身的肯定,更是對整個出版團隊的嘉許。 《香江墨跡》在用紙、裝幀設計、內容編排以至資料修復方式上處處充滿巧思,其中用紙更是經不斷試驗及權衡成本效益後的最佳定案。 想知道更多《香江墨跡》的設計小巧思,就要看看他們的分享了! 《香江墨跡——構築香港的書法》黃宣游 著開度:150mm x 300mm,配備精裝書盒定價:$980 按此線上購買
Skip to content
【明報】把歷史捧在手中 明信片上看香港變遷
「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香港的東西?因為這裏的特色就是開山填海,每10年必定會出現轉變。」從明信片映照的,是這個城市的前世今生,浮光掠影的定格。 由張順光、陳照明、譚家齊所著的《從暗淡到絢爛:看得見的港島故事》,收入逾百張有關香港島的歷史照片、明信片,由黑白影像以至彩色圖景,詮釋這些異常珍貴的小幅背後,城市建築以至自然山海的發展變化。 《從暗淡到絢爛:看得見的港島故事》作者:張順光、陳照明、譚家齊頁數:216頁定價:$178按此線上購買
Skip to content
【HK01】《築覺》作者許允恆:家已經變成一個大家不想停留的地方
香港建築真的只得高樓大廈?《築覺》系列作者建築遊人(許允恆 Simon)是資深建築師,在這次訪問中雖然提到香港的住所建築隨着早年樓價暴升而失去「以人為本」的精神,但在這個垂直城市裡,亦有不少他認為值得欣賞的建築,例如依山而建,劇場設計成扇形拉近觀眾和舞台距離的高山劇場。
Skip to content
【信報】建築師胡漢傑分享研究行人天橋成果
你知道香港有多少條天橋嗎?根據路政署2022年的數字,香港有超過一千條行人天橋,是名副其實的「千橋之城」。香港的天橋建造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63年,當年落成的奧運橋(即銅鑼灣禮頓道天橋)是全港首條行人天橋,沒有上蓋的設計,是香港早期的天橋特徵。後來人們以行人天橋接駁大廈,「有蓋天橋」才變得普及。
Skip to content
【星島日報】《霓虹艷色》看手稿重拾歷史中的霓虹街頭
如果你對飲食情有獨鍾,書中第二章特別從飲食招牌整理了香港餐飲業的轉變,茶樓如何發展到酒樓?西餐廳、冰室、茶餐廳有甚麼特色?圖文並茂,輕鬆談論香港飲食文化與歷史。